
概念concept
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拥有几十平方公里以上土地和一定人口经济规模、特色产业鲜明的行政建制镇。
2016年,特色小镇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一种市场化主导的创新创业发展的新模式,其本质是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下的产业集聚、升级和培育问题,不同点在于特色小镇的文化IP营造,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生活的融合发展。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背景、自然资源迥异,因此特色小镇在不同省份的界定方式与发展模式也有所不同。
政策解读Policies
特征内涵Features
特在产业
“特而强”
特在功能
“聚而合”
特在形态
“小而美”
特在机制
“新而活”
实施要素Implementation of the elements
以特色的产业及环境资源为基础
以坚定政府政策及投融资支持为依托
以产城一体化综合开发为手段
以泛旅游为引擎与目标归宿
以产业链开发及房产开发为盈利核心
小镇类型Types
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重要基础,从产业分类入手,将特色小镇分为7+X类型
强化规划引导
营造制度环境
提供设施服务
特色小镇主角
决定性作用
共同参与
实时监督
如何规划?
产业如何导入?
资金如何解决?
如何运营?
如何盈利?
何为泛旅游模式?
常见发展架构Framework
聚焦自身优势特色产业
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本身+产业应用+产业服务”相关产业集群结构
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产业
以旅游十二要素为内容,打造旅游产业集群结构
特色小镇不完全是旅游,但旅游要素也非常重要
每一个特色小镇都是一个以4A景区为主导的旅游目的地
人口聚集,带来城市居住及配套服务的发展,进而形成城镇化架构
以通信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旅游互动体验为根本,以便捷优化管理为保障的智慧化旅游,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经典开发模型development model
形成产业人口关键
当地的特色产业,一般以新兴产业或传统的经典产业为主。
吸引外来消费人口的关键
吸引外来消费的关键,一个或多个核心旅游休闲项目,如观光景区、主题乐园、特色街区、温泉养生中心等。
特色产业核心部分的聚集区
包括产业的研发、生产、制造等核心功能,是城市特色产业的集中体现。
消费产业聚集区
聚集了各种休闲业态,主要功能是留住人流并扩大其消费。
构建城镇化发展主体
围绕特色产业及旅游产业,会形成产业延伸的一系列项目,往往环绕中心区,形成辐射或组团分布。
获取土地开发收益的重点
包括原有城镇居民居住,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人口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等。
必须具备的城镇化支撑功能
服务于居民生活及旅游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
特色小镇产业选择策略selection principle
特色产业发展路径development path
科学论证进行选择,重在尊重现实基础、尊重市场需求;
把握产业发展战略,重在空间布局规划、分阶段发展目标;
发展壮大核心支撑,重在龙头企业的招商和培育、产业链的打造;
强化产业辐射带动,重在围绕特色产业“补链补强”;
增强特色城镇竞争力,重在产业文化和整体形象;
常见融资方式familiar manner
投融资框架搭建Frame structures
特色小镇不同阶段运营要点及目标
土地
一级开发
产业项目
开发期
产业项目
培育期
产业链
整合期
土地
二级开发期
仅做土地的一级开发,直接获利;进行一级土地开发,同时通过其他模式(如补贴方案等),享受升值收益结构。
包括六大房产结构:一居所地产、商铺型地产、客栈公寓型地产、二居所地产(周末)、三居所地产(度假)、养老地产。通过销售回收经营等方式形成销售运营模式。
一是特色产业项目开发,包括科教文卫等产业事业导入及产业园、孵化园等产业本身开发;二是旅游产业项目开发,包括旅游吸引核项目(如主题公园)、休闲消费聚集项目(如休闲商街)、夜间休闲聚集项目(如水秀表演等);通过项目的运营获得收益。
两大产业链:泛旅游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链;两大产业链相互支撑,构建区域产业生态圈,包括金融、教育、居住人群、城市化机构和政府政策等。
城市服务:公共交通服务、社会服务等;城市管理:城市智能化管理、政府政策等;城市配套:银行、学校、医院等。
政策盘点Policies
申报流程
申报条件
申报材料
申报要素
评审标准
1县/市待申报特色小镇
具有规划、经济资质的单位
2编写概念规划编写申报材料
提出申请
3省/直辖市/自治区特色小镇办公室
专家考察、实地调研、填写专家意见
4分批审核
培育名单、创建名单、不达标
5国家住建局村镇司
严控数量、按时提交
6认定发布特色小镇名单
会同发改委规划司、财政部农业司、逐项复合评估、现场抽查
特色小镇申报条件:五年五“无”+ 一“优先”
5年应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生态破坏、重大群体性社会事件、历史文化遗存破坏现象。
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
遴选方向
产业有优势
风貌有特色
发展有成效
动力有保障
各项信息要客观真实
报告要紧紧围绕《通知》中5项培育要求编写。同时按编写提纲提供能直观、全面反映小城镇培育情况的PPT。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不超过15分钟的视频材料。
符合特色小镇培育要求、能够有效指导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成果。
被推荐镇列为省、市、县支持对象的证明资料及县级以上支持政策文件。
2018年申报指南Application Guidelines 2018
在第二次全国特色小镇评审中,“整治环境--生态保护”这组词在总计906个评审意见标签中共被提及146次,提及次数位列第一。环境问题作为小镇的通病,整治环境概念在全国小镇都有提及。
第二批评审中,“聚焦特色产业--产业链延伸”这组词共计提及120次,提及次数位列第二。产业作为特色小镇发核心,是开发推进的关键和最大的难题,无疑也是全国特色小镇认定、评定的命门。
在第二批名单中,一些入选小镇都有一定特色产业和产业链的历史基础。特色风貌在评审中普遍关注相对缺乏新兴产业发展基础的中西部省份,拥有着悠久历史、优质农产业等资源的小镇也往往能在脱颖而出。
对照国外特色小镇的发展,提炼本地小镇独有的人文、文旅IP,在发展特色小镇竞争的过程中的有着极强重要性。
第二批评审中,超过800条专家组评审意见中,“延续当地特色风貌,保持和彰显小镇特色”被反复提及。
第二批评审中,创新机制体制共被提及17次。特色小镇的培育只有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方面有所突破,才能避免偏离国家培育特色小镇初衷,真正成带动产业发展、农民致富。
第二次小镇评审中,避免房地产化共被提及28次,多次指出警惕小镇地产化的问题。发展实体产业是特色小镇战略的根本,在第二次国特色小镇的评选中过程中明确发文反对房地产小镇。
《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统一实行宽进严定、动态淘汰的创建达标制度,取消一次性命名制,避免各地区只管前期申报、不管后期发展”。